人一生可能都會有一種情結(jié),難以割舍,入骨入心。于我,便是“安源精神”,自小學起便如影隨行。 我的小學是在鄉(xiāng)村度過,破舊的校園沒有圍墻,也沒有校名,唯有紅墻外用白石灰書寫的“艱苦奮斗,自力更生”八個正楷大字算是學校的標志。每個年級僅有一個班,學校共百余個學生娃,幾乎都沒有進過城,老師大多是村里的民辦教師。五年級的時候,學校終于盼來了一位師范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新老師,也正是他,我們才破天荒地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踏青游——參觀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?赡苁且驗橹栏赣H在安源煤礦子弟學校當老師,所以出發(fā)前幾天,同學們都興奮地圍著我問有關(guān)安源的故事。而那時沒有去過安源的我,只能裝腔作勢地把父親給我講述的那一丁點有關(guān)安源的故事,有聲有色地炫耀給他們聽,把安源說得遙遠而又神秘……同學們幾宿都激動得睡不著覺。從此,“安源精神”開始在我心里萌根發(fā)芽。 中學,我隨父親來到心儀已久的安源煤礦子弟學校。三年的住校生活,讓我喜歡上了每天的晨跑,每每從學校跑至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,習慣性地站在烈士塔那兒逗留遠眺。遙望著群山之間矗立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建筑,兩側(cè)巨大紅色墻體上鑲嵌著的毛澤東同志手書的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八個燙金大字,那瞬間,安源工人運動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便躍然眼前。每一處舊址舊居遺跡沉默地坐落在那兒,不動聲色便把所有都告訴給后人,那便成了我努力學習的源源動力。 初中學業(yè)結(jié)束,我陰差陽錯地上了煤炭工業(yè)學校,實習的第一站便是安源煤礦,換上工作服,戴上礦燈,我和礦工們一起坐著“罐籠”從總平巷入井,先到中央水泵房,再到工作面,窄窄的巷道里,“黑哥們”貓著身子,粗壯有力的雙手舞起巖尖,揮汗如雨地勞作,耳邊仿佛傳來了路礦工人們那一聲聲驚天動地的吶喊。今天,他們是礦山的主人,是忠誠的戰(zhàn)士,抵御著歲月的侵蝕,守護著這段歷史。幾天的井下實習體驗,我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歷史的穿越和心靈的洗禮。 畢業(yè)后,我回到了萍礦工作,成為了眾多礦工子弟“后繼者”中的一員,一晃便二十余年。期間有幸當了兩年江西安源工人報社的特約記者,結(jié)識了一批扎根礦山的“土產(chǎn)作家”,常隨他們深入礦區(qū)、走進車間、入門串戶,用手中鏡頭記錄著普通礦工、礦嫂們的生活和遠方,用鉛字見證著礦區(qū)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。 “欲知大道,必先為史”。安源工人運動雖已成為歷史,可代代萍礦人沒有忘記、不能忘記、也永遠不會忘記!盎罨卑苍疵旱V今天依舊熱火朝天,紅色文化在礦區(qū)處處可見,歷經(jīng)百年風雨的萍礦集團,當前正處于改革轉(zhuǎn)型的關(guān)鍵時期,自強不息的的萍礦人將繼續(xù)堅守“義無反顧、敢為人先”的“安源精神”,在下一輪深化改革轉(zhuǎn)型發(fā)展進程中,振奮精神,凝聚力量,共同建設(shè)美好萍礦、幸福江投!